文章较长,近7000字,详细介绍了批判性思考的重要知识点。
对于每个个体而言,都存在着两个世界:自己想象中的世界、客观的现实世界。
想象世界中,自己似乎可以掌控一切:能自主做出判断,自由做出选择;即便遇到困难,也能找到合适的人来指导,然后客观、理性地做出重要决策。
但现实世界其实异常复杂,而人是有限的,每个人所能体验的世界也是极其有限的,稍不留神,就会形成很多错误认知。再加上人是一种非常善于自欺欺人的动物,身处复杂的社会中,如果没有一点批判思考的能力来对自己的认知水平保持更新,那就只能被欺骗或操纵了。
身处现实世界,如果想尽量做到掌控自己,不想(或尽可能少地)任由别人操纵,批判性思维是需要具备的基础技能。
批判性思维,可以摆脱自欺和被欺,尽量理性客观地去认识身边的世界。
无处不在的操纵
世界的无限,人的有限,必然导致个体之间的各种信息不对等,掌握信息较多的人就能轻松操纵掌握信息较少的人,前者能通过一些手段或技巧深深影响后者的思想和行为。
操纵现象自古就有之,例如历史上著名的“大楚兴,陈胜王”、“刘邦斩白帝子”。影视中的鲜活形象如《三国演义》里的诸葛亮、《琅琊榜》中的梅长苏,都是操纵界的大行家。回到如今的现实世界,操纵不仅随处可见,而且已经形成了一门系统的学问。
20世纪早期,俄罗斯生理学家、心理学家伊万·巴甫洛夫做了一个著名实验,喂狗时摇铃,从而使狗形成一听到铃声就流口水的习惯。巴甫洛夫发表了他的反射研究成果,美国心理学家约翰·沃森则将该成果运用到了人类行为的研究上。之后,沃森又将行为主义原理应用于广告,并在一份报告中指出,“消费者之于商家,就像青蛙之于生理学家。”
此后,更多研究人员开始为操纵学添砖加瓦,各种新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炉:仅仅改变词序就能影响人的判断;仅改变提问方式就能改变人的记忆细节;长期灌输的思想会变成一个人的信仰……
在如今这个网络高度发达的社会环境下,操纵学更是大大有了用武之地。隔不了几天就能曝出一个超级大瓜(一篇小作文、一个短视频即可做到),引爆舆论,而且可以让舆论呈现为几乎一边倒的态势,而这其中不乏一些在一段时间后发生彻底反转的案例,不少人应该经历过啪啪打脸的感觉。
要想以后少点被打脸,少点被忽悠,有必要学学批判性思考这门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基础技能。
真理是什么
方便论述,这里将真理分为三类:个人真理、绝对真理、相对真理。
个人真理,这算是个错误概念,但架不住很多人喜欢这么用,而且几乎成为一种时尚。每个人都觉得自己认为的才是对的,自己所认为的真理才是真正的真理。你相信你的,我相信我的,还挺和谐。根本不存在所谓的个人真理,说“个人信仰”更准确。
绝对真理,指的是超越时空、永远适用、完全正确的理论,属于一种形而上的概念。绝对真理是否存在呢?如果存在,那也是人不可能掌握的,只有斯宾诺莎或爱因斯坦口中的上帝才能掌握绝对真理。
相对真理,指在一定条件下对有限的客观事物的相对正确的认识。这才是我们人类所应该重点关注的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方式,通过实践不断发展相对真理,不断去逼近绝对真理。
在过去近两千年的时间里,人们认为地心说是绝对真理,事实证明这是个完全错误的观点,连相对真理也算不上,只能算那时的个人真理;过去近300年时间,人们认为牛顿力学是绝对真理,但相对论的出现证明牛顿力学只能算得上是局部适用的相对真理;现在,相对论也有很多问题无法解决,基础理论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的检验继续往前发展。
总而言之,不论你坚持哪种观点或理论,停留在“说”和“争”上没有任何实际意义,最好的方式是在实践中去检验它,这种检验就是一种批判过程,通过检验的观点才能真正为你所用,然后在下一次实践中继续检验……
认知和观点
你知道自己知道吗?
A在写作文时突然问B,“embarrass怎么拼写,几个r?”B说,“我不知道,好像是有两个r。”A很得意,“你错了,正确的拼写是e-m-b-a-r-a-s-s,只有一个r。”
上面这个拼写案例,B不知道,想的却是对的;A知道,其实却是错的。很多时候,你以为的真相,未必就是真正的真相,你也没那么了解你自己。
人有极其有限的,在感知世界的过程中,客观环境和主观情绪都会轻松影响我们的认知;而人的记忆本身也没想象中那么可靠,很容易被扭曲和污染,造成虚假记忆。因此,错误认知的形成是非常容易且普遍的。
认知的困难在于,人们通常并不认为自己的知识是有缺陷的,当然也就不会去反思改进。首先还是得摆正心态,正如苏格拉底所坚持的德尔斐神殿上的那句著名箴言“认识你自己”,第一步就该做到苏格拉底的“自知其无知”,知道自己的无知后,才能接受古希腊哲学家爱比克泰德的警告“摆脱自负。因为任何人都不可能开始学习他认为自己早已知道的事”,开始反思和改进自己。
知道自己知道、知道自己不知道、不知道自己知道、不知道自己不知道……下一篇文章中会详细总结这四种认知状态,这些认知状态和批判性思考也有着紧密联系。
如何形成正确的观点
人比牛或树更复杂的原因之一就是,人具备形成观点的能力,加上言论自由,每个人都能随意表达观点。
英国女作家伊夫林·霍尔有一句名言,“我不同意你的观点,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”,这话在网络上很流行。确实,每个人都可以轻易发表自己的观点,但又有多少人仔细反思过,自己的观点究竟有多少根据?
形成观点是人天然具备的能力,但这种能力却有两个方面,它要么将我们上升到智慧,要么使我们陷入肤浅甚至荒唐的境地。所以,尽管你可以随意发表你的观点,但最好应该经过一番检验,否则长此以往,口是嗨了,心智却可能在偷偷下降中。
如何形成正确的观点呢?批判性思维该正式上场了。
一个人在感知世界时,会自然形成关于你所见所闻的东西的观点。这个过程中,心智体系默认是以非批判模式运作的,而批判性思考模式需要自己有意识和更主动地去进行控制。
默认的非批判模式下,通过感知,允许头脑中出现一种观点,然后集中于支持该观点,最后接受该观点(错误概率极大)。批判模式下,会先考察议题,考虑其他观点,最后确定最合理的观点。
因为非批判是默认的模式,所以人们很容易就把自己的观点直接当成事实了,很少主动地去批判。必须清清楚识到这点,防止被非批判性默认模式给掌控。
每个人都可能出错,即便是最权威的专家也不例外,可以大胆质疑,但必须谨慎求证,保持批判习惯,更可能得出正确的观点。
论题、论据、论证、结论
论题,指的是引起对话或讨论的问题或争议,是后续所有讨论的原动力。找出论题,是批判性评价的第一步。如果是和别人进行辩论,论题可能已经很明确;但多数情况下,尤其是自我学习成长中,是需要自己提出问题的,提出一个好问题,就是批判思考的好开始,而提不出问题的人,往往就是用默认的非批判思考在被动吸收别人的信息,也就是别人说什么他就信什么。
论据,即支持观点的证据。证据的种类很多,但其中的陷阱也很多,详见后面的小节“证据种类”。
论证,即证明观点的过程。论证是批判性思维的最重要因素,正确的前提加上有效的推理(衔接前提与结论)才是一个合理的论证,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。
结论,指的是论证得到的结果。
批判性思考
批判性思维(critical thinking),指的是用恰当的评估标准对事物的真实价值进行判断和思考。换句话说,批判性思维是指为了提高思维水平而对自身思维进行的系统性监视,本质上是对思维的一种质疑与评价。
进行批判性思考并不需要什么大门槛,每个人通过一些学习和训练后都能做到,其适用范围超出想象:适用于各行各业;做出明智的决策;巩固不断增长的知识;发现世界运行的规律……
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一些很普遍的矛盾现象: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自己坚持逻辑和推理,然而在现实中大部分人并未表现出这种能力,即便看到别人做到,自己也不愿接受;很多人所谓的推理其实只是为自己已经相信的事找到理由;还有些人根本就不思考,只信奉感觉……
非批判性思考者,只坚持捍卫自己的信念,但不关心真理和美德,会将意见不同的人驳得哑口无言,这类人只会批判别人,但不会批判自己,习惯于双标,算不上真正的批判思维者(注:《学会提问》一书中将这种思维细分为弱势批判性思维,将随后谈到的另一种称为强势批判思维。个人不认同这种划分,看过的其他几本同主题高分书籍中均未进行这种划分,以后的论述中也不会刻意强调这种区分。);②. 批判性思考者,会以同样的标准对自己或别人的信念进行评估或修正。
批判性思考者与非批判思考者的一些典型特征对比如下:
面对情境 | 批判思考者 | 非批判思考者 |
局限 |
以诚待己,承认缺点 |
无所不知,观点无错 |
争议 |
令人兴奋的挑战 |
损害或威胁 |
难题 |
保持耐心,解决难题 |
缺乏耐心,宁可困惑 |
判断 |
证据不足,推迟判断;证伪后,修改判断 |
靠第一印象和直觉;漠视证据,固守观点 |
他人观点 |
感兴趣,愿倾听,即使不同意 |
漠视,聚焦自己;看到不同,只想着反驳它 |
极端观点 |
尽量避免,寻求平衡 |
忽视平衡,支持既成观点 |
感情 |
控制感情,三思后行 |
感情控制,冲动行动 |
批判性思考的基本流程分别是:提问、调查、解释、判断。①. 提问,如果未提供明确议题,那就自己提出问题;②. 调查,找出相关和充分的证据;③. 判定证据的意义,这种解释必须比其他解释更合理;④. 判断,就此议题得出经过逻辑检验的结论。
证据种类
是否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,关键在于证据的准确性。证据分为很多种,各类证据都有其陷阱,注意反思避免。下面一一进行介绍。
直 觉。直觉算不上严格的证据,但很多却喜欢用它当证据。直觉最大的缺陷是,别人无法判断其可靠性。这种所谓证据应该尽量少用。
个人经验。每个人的大脑里都装着自己的个人经验,但这种经验其实很不纯粹:它们往往是经过价值观、偏见、态度和期待等过滤后的东西,而人们通常只会看到自己想看到的,只记住和自己经验一致的方面,个人情绪和客观环境等因素均会影响个人经验的形成。使用个人经验很容易出现以偏概全谬误:根据小部分经历得出有关整个群体的结论。而可怕之处在于,个人经验往往比其他证据的影响更大,因为人们对自己经历的比从其他地方听到或读到经验更有信心。使用这种证据前,必须反思经验的普适性。
隐秘传说,也就是流言蜚语或小道消息,网络上屡见不鲜。这种证据很难证实其准确性,即便原始的消息确实是准确的,你也根本无法判断得到的是几手信息,以及信息在传播时是否被更改了。使用这种证据前,可询问消息来源,反思如何证实。
公开报道,指的是各种出版物和广播节目,例如学术著作、专业期刊、百科词条,杂志报纸等等。使用这种证据前,可询问:引用可靠吗?作者有声誉吗?
鲜活案例。鲜活的案例很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,也会被人深深记住,很容易就会被当作证据,这种证据很容易犯幸存者偏差谬误。使用这种证据前,一定要警醒自己:生动性不能弥补局限性。
目击证言。目击者的证言往往是有严重缺陷的,个人经验的那些陷阱它都有,还增加了个人利益这一大不确定性因素。使用这种证据前,可询问:主观或客观环境是否影响了目击者的记忆?是否掺杂了利益因素?
名人证言。和目击者证言一样,不一定靠谱,但影响远甚于后者。由于名人的影响很大,很多人可能会做出错误假定:名人们知道自己所谈的事。实际上,名人也会张口就来,当然更有可能的是收了广告费。使用这种证据前,可询问:有证据吗?收费了吗?
专家意见。这种证据相对靠谱,但并非一贯可靠。专家也是人,和人相关的那些证据的陷阱,这里同样可能出现。即便遇到的是靠谱的专家,在如今这个各领域都在迅速扩张的时代,专家可能也只是精于某个细分领域,而且未必就跟上了进展,其意见并不意味着权威。使用这种证据前,可询问:是否具有相关主题的专业经验?询问其他专家。
实 验。实验也具备人为性,同样需要考察。使用这种证据前,可询问:独立地确认调查结果了吗?已被其他研究者复制了吗?
统计资料,是复杂信息的总结,其中可能包含有意的误差、混乱或有选择的结果。评估统计数据需要考虑:谁造出了它?出于什么目的?它是如何被造出的?使用这种证据前,可询问:资料来源是什么?来源可靠吗?重要因素变化了吗?
调 查。调查相比统计的区别是,通常选取的是代表性样本,样本可能是随机的、系统的或分层的。另外,表述问题的方式也会影响调查结果。使用这种证据前,可询问:样本有代表性吗?问题清楚、无歧义吗?有其他调查佐证吗?
研究报告,由训练有素的科研人员系统地收集观察结果所形成的科学研究。科学研究强调可验证性、可控性和精确性,它们通常是最好的证据。当然,使用前,仍需谨慎对待:研究质量有高低;有些研究成果是互相矛盾的;作者的偏见;歪曲或简化结论;人工程度怎么样等等。
研究评述,指的是针对某个主题,考察大量现有研究成果后,作出的综合评述。该评述中一般会列出赞同和反对的各个方面,最后作出综述。使用这种证据前,可询问:结论看起来合理吗?遗漏了相关研究吗?
易犯错误
米兰·昆德拉在书中提到过一句精彩的犹太谚语:“人类一思考,上帝就发笑”,这句话道出了人类的有限与渺小。上帝为什么要笑呢?因为人的思考太容易出错了,但人却总是过度自信,总以为自己没错,这当然是很可笑。
为了尽量让自己变得不那么可笑,需要警惕以下这些容易犯的典型错误。
我的更好
自我中心。这种人总是过度自信,总是聚焦于自身,这类人心存偏见,仅对个人喜欢、需要的观点感兴趣,只把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当证据,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自说自话。自我中心是阻碍批判思考的根源。
族群中心。与自我中心类似。这类人过度聚焦于群体,他们相信自己所在的族群完全优于其他群体,在他们眼中,事情都是单向的,即符合其立场的方向。
立场错误
视角匮乏,或者说管窥蠡测,是思维贫乏的主要特征。视角匮乏有多种原因:智力懒惰、各学科知识大爆炸。
无据假设,没有根据的假定。这种假设通常是隐藏的,作者认为是理所当然的,而且对结论有较大的影响。
省略信息。省略信息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,要警惕:你遇到的每个信息背后可能都有其目的,信息结构可能是别人精心挑选后呈现的,对方可能会因为能力的不足或主观上想要欺骗,省略掉一些影响论证的关键信息。
虚假数据。谨防不知来历和带有偏见的数据。另外,注意那些极具误导性的平均值。
要么/要么,认为合理的观点是要么完全肯定、要么完全否定。实际上,合理的观点也许是既不保持现状也不完全抛弃,而是改得更好。有时候,所谓的两难选择可能只是虚假的谬误,现实中往往存在两种以上的选择。
光环效应,又称晕轮效应,指认识到一个人身上所具有的积极或消极的特征,然后把这些特征和这个人的其他一切都联系起来。如某个明星演技好,那他人品也一定好。
程序错误
偏见证据,只寻求肯定你偏见的证据,即使其他解释更合理,还是选择支持你偏见的解释。
双重标准,用一种标准对待自己支持的观点,用另一标准对待不支持的观点。
诉诸公众,认为大部分人喜欢的事就是可取的。
诉诸权威,直接引用权威来证明观点,而自己则完全回避论证。常见句式:XXX都说是这样,你说不是,你比XXX更牛,证明完毕。这类人不会去论证XXX为什么是对的?也不会去探究是否有比XXX更牛的人有不同的结论。
诉诸感情,使用感情语言分散读者注意力,让他们忽视相关的理由。常见的有:恐惧、希望、怜悯、同情……
过度概括,把个例当作普遍现象,类似的概念有刻板成见、幸存者偏差。经验越有限时,断言越应该谨慎。
事后归因,当一件事发生在另一件后,那它必定是后者结果。事实上,时间上的邻近并不能证明因果关系。
表达错误
自相矛盾,同一标准下,作出既真又假的陈述。
循环论证,用来证明论题的论据本身的真实性要依靠论题来证明,即论证的前提就是论证的结论。例如,要证明“离婚率在攀升”,论据是“越来越多的婚姻发生破裂”;而要证明“越来越多的婚姻发生破裂”,论据又是“离婚率在攀升”。
反应错误
自动拒绝,未公正倾听就直接拒绝。
可得性启发,通过“实例呈现在脑中的轻松程度”来判断概率的过程。鲜活案例会提高此类事件的可得性,例如飞机失事基本都会上热搜,这些让人印象深刻的报道会让很多人觉得飞机失事概率很高,尽管乘飞机是最安全的出行方式。与之比较类似的还有近因效应,最近看到的信息会很容易影响到思考,例如在出现一场空难后,很多乘客可能几个月都不敢乘飞机出行。
转移举证责任,要求别人否证你的断言。我有个朋友,争论时的口头禅是:我不能证明我是对的,但你也不能证明我是错的。提出断言的人有举证责任,转移举证就是耍流氓。
“稻草人”,把别人根本没说过的话强加于别人身上,然后据此攻击别人。
乱扣帽子。随便给人扣个帽子,就以为是合理解释了。
人身攻击。回避问题,攻击人,通过贬损人来诋毁观点。
批判性思考的策略
减速带,请慢行
前面提到的那些容易犯的错误,它们就在那里,即便注意到,也会干扰思考。应对办法就是,放慢速度,谨慎对待,就可克服。
使用批判目录
找出思考过程中值得注意的问题,建立批判目录,例如:哪些影响因素塑造了你的个性?哪些方面像个拙劣的思考者?经常犯哪些表达的错误?……
诚实回答批判目录中的所有问题,反思你的答案,尤其要注意特别容易出错的方面。通过这种反思充分了解你的思维习惯,以便将来遇到任何问题都能明确预测自己可能产生哪些思维问题,有意识地抵制消极影响。
公 众 号 :注意两个号的区别,小斯想(OneNote为主);cas01(知识管理理论及实践)。
温馨提示:本站发布的压缩包如需密码解压,若无特别说明,密码统一为:cas01.com
版权声明:本文为原创文章,版权归 小斯 所有,转载请保留出处。
发表于2022-06-29 at 17:44 沙发
网站和内容做的都感觉很好,希望继续完善,个人链接那里公众号图标重复了
@ONE2END是两个公众号:“小斯想”侧重于onenote、思维导图等构建知识系统的相关软件的实战技巧;“cas01”侧重于分享知识管理理论及知识系统成果。这些定位尚未明确指出来,接下来“cas01”会开始系统输出,到时会整理出本站详细的导引说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