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CAS知识管理范式 v3

原创 小斯  2022-09-27 18:29 

从本文开始,以及接下来要发表的10多篇文章,将是一个总结系列——每篇文章都是对一类关键理论的概括性总结。具体会涉及到以下主题:元CAS知识管理核心范式),笔记管理系统,分类学(认知科学中的分类理论),知识分类理论,知识地图与外脑系统(知识管理的哲学基础),信息及认知层次,人类知识图谱,个人知识图谱,思维导图法,阅读方法,时间管理,思维模型(系统思考、批判思考等等一些关键且通用的模型)。

这些理论并不是什么空洞的、晦涩的、枯燥的纸上理论,所有这些理论都将被应用于之后的知识管理实践中。它们可以很深刻,但却并不难懂,有些甚至是有趣的。但总的来说,它们​都会是实用的。​

本文介绍的是我这些年经过针对性总结,逐渐形成的知识管理范式(我称之为“元CAS ”)。个人经验分享,供参考。先简单介绍一下自用的两个概念(简称):

①. CAS,代表一个具体的、完整的螺旋式发展中的知识系统。

②. 元CAS,指的是关于CAS的CAS,即所有CAS通用的基础范式,即知识管理自身的核心理论基础。

整个CAS知识管理体系由六大步构成:本质、目标、原则、框架、实践、反思。六大步结构中充满着两个核心循环:归纳-演绎循环、理论-实践-反思循环。任何一个具体知识系统的目标,在大方向上,都可以在归结为在六大步和两循环的基础上,建立起一个螺旋式成长的知识系统。

元CAS知识管理范式 v3 元CAS 第1张

本文是元CAS理论的第三版,在这个版本中,将系统介绍该体系的核心框架,具体细节将在以后的文章中陆续呈现。

本文关键概念如下图:

元CAS知识管理范式 v3 元CAS 第2张

1

本质

定义

“本质”一词,无需抠字眼抠概念,只需从广义和日常的角度来理解这个词即可:凡是有助于你从根本上理解当前知识主题的精炼的概念、特征或总结,都可以当作CAS中的本质。

本质可以是一句话(如系统思考的本质:任何事物都可以抽象为具有一些基本规律及基本结构的系统)、一个短语(如经济学的本质:利益最大化)、甚至一个关键词(如批判思考的本质:评价)。

一个知识系统的本质原则上只有一个,但不强求。也可以从关注的不同角度抽象出几个本质,但尽量别超过3个,数量过多就失去了本质的意义。

例如元CAS理论本身,它是一切知识系统管理范式的理论基础,仅用一个本质很难全面概括,因此我抽象出了3条本质(或公设):①. 人是有限的;②. 人是自欺的;③. 一切都是辩证的。这3条本质,贯穿于CAS理论的任何部分,以后会逐条深入展开。

2

目标

元CAS知识管理范式 v3 元CAS 第3张

贯穿知识管理的核心精神——以人为本。各CAS中,各有各的具体目标,但元CAS的目标,集中关注“人”,更进一步说就是关注 “我”。

认识你自己

“认识你自己”,苏格拉底哲学的核心之一,此处是元CAS的首要目标。短短5个字,但要真正做到这点极为困难,尤其是人的本性里有自欺,会大大阻碍你认识自己。

意识窗口

“认识你自己”时,有一个重要的相关概念(工具)——意识窗口,这个窗口下描述了四类认知状态:

元CAS知识管理范式 v3 元CAS 第4张

自欺可能遍布于这些认知状态中的每一个角落,尤其是“不知道自己不知道”,其包含的典型情形就有“自以为自己知道,但实际上不知道”。在这里,苏格拉底的“自知其无知”其实是一个极高的认知标准,虽然极难做到,但应该作为一个认知目标去努力,不要沦为一个“一无所知却以为自己无所不知”的人。

在建立具体的CAS前,先全面分析一下当前的自我状态。初步认识自己后,就可以开始规划具体目标了,剧本憧憬法是一个实用的规划方法。

剧本憧憬

剧本法不仅可以作为知识表示法,还可以作为目标规划法。

与日常所说的目标规划不同的是,剧本包含可生动感知的生活细节。编写一年后的你的剧本时,把你所期望的现实完整的描述出来。

剧本有好剧本和坏剧本,前者描述的是期望中的你;后者描述的是最不想但却有可能沦为的那个你。随时看看,自己正上演哪个剧本。

有了剧本,如何将它搬到人生大银幕上?正如演员的演技有高有低,人生这场戏,不同人的效率可有天壤之别的:重复转圈?还是螺旋成长?

追求卓越

若有心做知识管理,索性将标准定高一点:追求卓越。能否做到暂且不论,但至少应该有这样一个明确的努力方向。

这里强调一下:元CAS中作为标题项单独列出的每个主题,无论看起来像是烂大街的鸡汤(如认识你自己、追求卓越),或是看起来很晦涩的概念(如思维图型范式转移),都是我精挑细选后才有机整合进元CAS中的,它们背后通常都有一整套理论或至少有一些重要思想在做支撑。

以“追求卓越”为例,它不是一句无关痛痒的口号,这几个字包含了CAS的一些核心思想,也预示了两种状态:如果一个人从不曾在任何一类事情上做到卓越(至少是优秀),那么有很多重要的认知状态或心理感受他是很难有机会(深刻)体会到的;但如果哪怕只是在一类事情上做到卓越,那他不仅能经历这些体验,更重要的是,相关经验是可以迁移到其他事情中的(NLP的核心思想,很多事情都是相通的,找出背后的通用范式即可)。

元CAS知识管理范式 v3 元CAS 第5张

如果你真的喜好某类事,不妨按照卓越的标准去努力,可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收获。

学习或工作效率上,有一些通用的优秀概念或标准,这里介绍两个重要概念:心流、serendipity

心流

在知道“心流”这个概念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,经常思索一个问题:能不能让工作也变为一种快乐?遇见“心流”这个概念时,大受震撼,原来自己的疑惑,心理学家早就给出了系统解答。

当然,能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最好,即便不能,也总能在业余做做自己喜欢的事,试试体验一下心流状态,感受一下那种身心愉快下的高效率,然后努力迁移到工作中。

serendipity

“serendipity”一词是200多年前的英国作家霍勒斯·沃尔浦尔在一次通信中创造的,原意是“意外发现珍奇事物的本领”,这个本领意味着你可以时不时“遇见意料之外的美好”。

我自己有过多次这种体验,印象最深的遇见如这几个概念:心流、道德许可(本文后面会谈到)、以及serendipity本身。

别将serendipity理解为玄学,如前面强调过的,能放进元CAS,那一定有相关的理论依据。

serendipity这个概念和心流类似,在积极心理学上都能找到相关研究依据(前者相对冷门)。这两个概念对我而言有很特殊的意义,在知道它们之前,脑子里已经形成了两个概念的具体意象(因为之前有过多次类似体验),并且时不时就会浮现出来,正苦于找不到相应理论,然后我就分别“遇见”了它们。

回到serendipity,能将这个看似偏虚的概念当作元CAS中的一个固定目标,是因为它背后隐藏的一些重要思想。

尽管serendipity中有一定的运气成分,但它里面包含的更多是必然因素,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——知识积累量。如果没有一定的认知水平作为支撑,即便将一个珍贵概念摆在眼前,也会直接被无视(如罗丹的名言, "世界上并不缺少美,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" );认知水平越高(选择或接触的素材质量也会同步提高,等等),越容易发现各种珍贵概念,serendipity自然也会提高。

从这里引申出一个重要思想:认知水平决定理解层次。同样一篇总结类文章,不同人的理解程度可能有天壤之别。例如,很多爆文喜欢用“史上最XX”“绝对颠覆你XX”“保证你能XX”之类的字眼。其实无论文章是鸡汤还是真的有货,都不可能成为大多数人的学习或认知捷径——任何总结类成果都不能直接代替你的原始学习过程,没有一定的原始积累,是很难真正理解别人的高度概括类文章的。例如本篇文章,短短万字,却是很多年积累的提炼,但我不会说“读完这篇,保证你能……”,只会说“希望能给各位带来不同程度上的灵感或启发”。

serendipity还有一个偏哲理意义上的重要目标。这里可以呼应v1中的“鸡汤”,“有的人可以用一辈子活出其他人的十辈子”,这句话本质上指涉的是认知体验。serendipity正是提升认知面积的一个高效手段,因为每一次重要遇见,打开的可能是一个全新的认知世界。

serendipity和接下来即将谈到的跨学科思考能力一样,都需要坚实的知识积累量,而不是由运气决定。

3

原则

元CAS知识管理范式 v3 元CAS 第6张

第一原则

元CAS的第一原则:严格执行原则!这条原则是所有原则的原则——元原则。不被执行的原则,请不要放入到原则列表中,这种原则就算再多再精辟也不会有任何实际意义,只是自我安慰而已。

为什么所有CAS一定要弄个单独的“第一原则”呢?这里面的核心思想是“主要矛盾”——“少即是多”。

如何从众多原则中选出第一原则?很简单,问自己一个问题:所有这些原则中,如果我只能选择一条来遵守,选哪条?

例如时间管理,我当前的第一原则是:要事第一,只做Top5!(每天只需要把列出的当日最重要的前5件事完成即可。)

思想原则

批判性思考

从元CAS的3条本质中,可以轻松推出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。

批判性思考,又是烂大街的一句口号,做到的有多少?这种能力经过持续的系统训练后,是必然可以提高的,但“以为自己都对”的人是不可能会去付出这种努力的。总的来说,这是个比较尴尬的口号,也是自欺的又一完美例证:这玩意谁不懂?

关于批判性思考,之前写过总结文章:批判性思考CAS知识系统

跨学科思考

跨学科思考这个说法也很常见,但前提似乎常常被忽略——你得有多学科的知识积累。

就元CAS理论本身,里面包含了不少哲学、认知科学、情报学及其他学科的重要理论,但这些理论不是凭空凑出来的,都是各自经过成百甚至上千个小时的系统学习后,从大量理论中精选出来的。

所以,跨学科思考并不是人人可喊的口号,喊它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量。

这里包含一个简单的思想:知识积累量越丰富,跨学科的联系(以及serendipity)越容易产生,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也能越透彻。

行为原则

办法数总是大于3

这条原则来自NLP。当然,有很多俗语谚语都表达了类似的意思:条条大路通罗马、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、不撞南墙不回头……但NLP的这条原则更直观明了。

实践过程中,很容易陷入自己的思维定势,遇到麻烦,往往很难跳出来去寻找新办法。把这条原则放在元CAS行为原则中,警示意味十足,以便在遇到困难或感觉低效时可以随时跳出来反思:是否有更好的解决方案?答案往往是肯定的。

该原则不仅适用于具体事项,而且在培养优秀习惯方面也有奇效,例如我自己就曾在阅读习惯上通过这种反思实现过多次范式转移。

成果必须输出来!

当你通过同主题阅读或一些课程系统学完某知识主题后,可能信心大增,觉得自己懂了。

你说你懂了,那好,系统地输出成果让大家看看。可以写出来,也可以试着去教会一个新手,但不能只是“我心里都懂了”。

你“说”你懂了,有两类常见的可能情况:①. 主观上,吹牛谁不会?②. 客观上(更重要),有极大概率是自欺(即便你是真心认为自己懂了,那也未必就真懂了,必须“拿出来”让大家,至少是让自己检验一下)。

4

框架

分类

知识就是分类

著名哲学家杜威有一句名言,“知识就是分类”。而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(被誉为杜威之后对美国教育影响最大的人)则进一步提出,“学习就是类目化的过程”,一切知识都是类目编码系统组织起来的,通过分类,形成和发展“金字塔形认知结构”。

很久以前就对认知科学角度的“分类”概念很感兴趣,初衷是为元CAS的这第四大步“框架”找到理论根基。虽然很早就确定了用思维导图来展现框架,但那时更多的是主观上的偏爱,背后并没有发展出系统的理论根据。经过对分类学的一番费尽心思的挖掘考察,确定了“分类”在“框架”的理论根基地位。

金字塔结构

如布鲁纳所言,通过分类,是要形成和发展出“金字塔形认知结构”,“框架”这一步就是要展现这个金字塔结构,而思维导图的天然结构就是金字塔,作为展现知识框架的工具再合适不过。

范式

分类是基本手段,最终是要建立起一套范式。CAS本身就是一个范式,而对于一个具体的CAS知识系统来说,框架是它最重要的范式之一——结构范式,框架改变,知识系统也会随之而变。

展现框架的工具主要有两个:思维图型、思维导图。这两个概念有很多相通之处,有时甚至可以混用,但在元CAS这里,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了区分。

思维图型

“思维图型”是我为元CAS理论专门定义的一个概念,最初的灵感来自康德的“图型”(也有译作“图式”的,但我更喜欢“图型”)。虽然维特根斯坦以及认知心理学中的“图式”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“思维图型”,但“图型”相比“图式”多了一层特定含义。以后单独介绍“思维图型”这个概念时再展开,这里先简单概述思维图型的定位与用法。

“思维图型”之于知识系统,可以类比大厦设计图之于日后真实的大厦。思维图型就是整个知识系统的设计蓝图,即核心架构。

思维图型主要由关键词构成,每个关键词基本都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组块(知识点)名称。这里涉及到一个很现实的应用——知识的归类与查找效率:如果效率很低,那对应的知识管理体系可以等同于一个垃圾堆。问题是如何提高这个效率?一个好图型便是效率的保证。

思维图型主要通过思维导图来展现,但不尽然,例如和时间密切相关的学问(如哲学史、世界史等),时间线脉络图明显更合适。思维图型是架构成果,哪种工具适合就用哪种工具来展现。

思维导图

思维图型是一个知识系统例如主题A的核心架构,这个架构对懂A的人来说清晰易懂而且至关重要,但对于想要学习A的新手来说,就不那么友好了。

如果能配上一个基于该架构展开的重点细节解说,就友好得多。解说部分就是对素材原文进行精简和拆解的过程:按分类、归纳与演绎关系,用精炼语言(短语、短句为主),将原文拆成包含具体知识细节的框架图(展现8020原则中的那20%)。

以上工作由思维导图来展现正合适,思维导图可以极简,例如用来展示思维图型;也可以很详细,例如用来展示一个知识系统的所有重要知识点(不仅包含图型,而且深入到具体知识细节),让新手也能基本看懂。

导图的详细程度因人而异:如果只给自己看,详细程度居中就够了,自己能看懂;如果是给零基础的新手(若长时间不接触,你自己也可能从一个老手退化为新手)看,那就应该尽量详细。元CAS这里的建议是,尽量以给新手看的标准来成图,最好是在你首次系统学习A时就制成此图,一劳永逸:即便在几年后你将A忘得一干二净,也能通过该图迅速掌握或回忆起A,而不用花同样的时间再去看一遍书;而且,这张图几乎可以无门槛的分享给任何人。

例如我读《量子物理史话》的经历,7年前,花了六七十个小时完整读完;4年前,忘干净了,重读又花了同样的时间;1年前,又开始重读,但1年前读完第一二章时,同步生成了思维导图;1个月前,又想读了,但这次不用花十几个小时重读前两章了,花上十几分钟分钟回顾导图,立马就回忆起所有重要细节。

为图型与导图做了两个简单的示例:

此文展示了《量子物理史话》第一章的图型和部分细节导图:《量子物理史话》波粒战争,思维图型与思维导图示例

此文展示了自欺CAS的图型和部分细节导图:自欺CAS,思维图型与思维导图示例

如果你是个兴趣广泛且愿意学习的人,工作或生活中常用的那些技能只是你认知体系中极小的一部分,很多东西学完后,可能会很久不用,再要用时,几乎回到新手状态了,但如果有了这样一张细致的思维导图,任何时候以任何基础重看都能快速回忆起整个体系。

组块

图型或导图背后有个重要的隐含概念——组块。

导图上的每个概念性父节点都可以当作一个组块,在进行同类、跨类或跨学科知识点整合时,可以直接在组块级别上进行整合(而不是在词、句级别上从零开始做重复工作),每个组块都隐含着复用价值。

所以,现有导图不仅只是一个成果,它还是可复用的素材库。

组块思维并不罕见,例如在记忆理论,面对对象编程等领域中,它都是提升效率的关键思想。

在框架范式中,思维图型和思维导图都很重要,用一句话简单概括它们在CAS的区别:图型重在把握架构;导图重在展现细节。简单系统,可以用一张导图展现图型及所有具体细节;复杂系统,则有必要将图型单独用一张图进行管理(例如哲学史知识系统:一张时间线脉络图作为思维图型,多张各哲学家的具体思维导图)。

5

实践

元CAS知识管理范式 v3 元CAS 第7张

对于“实践”的理解不要等同于现实生活中的“应用”,毕竟有很多知识是很难有机会有这种应用的,但它们也有自己的实践。

任何针对当前CAS知识系统(例如A)的建立所采取的行动都算实践:读一本书或看一套课程学习A,写文章总结A,在实际工作中应用A……这些都是实践。

“实践”的对立面是纯粹的“想象”,对于A,你脑子里想得再怎么天花乱坠也没用,那最多只能算孤芳自赏,此时这个A的准确性是100%应该被怀疑的,因为此时的很多认知都可能是自欺。大脑里的空想理论,必须用脱离于“想象”的“外部化”的实践行动来进行检验与完善。

学习路线

开始建立任一知识系统时,元CAS建议的实践第一步:规划学习路线。可以自己上网去搜索总结,也可以请教别人,总之要把学习路线清楚地摆出来。

随着学习的深入,学习路线可能需要调整,如实调整即可。

之所以将学习路线作为固定一项放在元CAS中,是因为它可以确保:无论你间隔多久回来想“继续”学习A,它提供了一条清晰的路线,让你可以从上次的存档点处“继续”学习,而不是重新从起点开始学习(重新搜集路线,重新看入门书等等)。当然,为了能在知识细节(时间久了会忘)上也做到无缝衔接,如果你当时做过前面所说的思维导图那样的总结,那将会有很大帮助。

从这个意义上,学习路线是实现螺旋的其中一个内在环节。

拖延

在自己的想象世界中,自己可以无所不能;但回到现实世界,往往天差地别。空想谁都能轻松做到,但愿意实践的只是一部分人,而真正开始实践的则是更少一部分人。想要实践和开始实践,中间还有个拦路虎:拖延。

例如我自己,元CAS的大框架早在五六年前就已经建立,而真正的可分享的理论雏形却到今天才完成,尽管是这些年陆续完成了一些关键理论的积累,但如果没有期间的大量拖延时间(尤其是早几年),这个理论应该能提前几年面世。

早几年,我的拖延现象非常严重,直到我通过阅读找到了自己拖延症的症结——道德许可,自此,拖延现象得到彻底改善。

道德许可

第一次知道“道德许可”概念是来自一本畅销书——《自控力》(凯利·麦格尼格尔),当时阅读到这章时大受震撼。这书相当热门,很多人应该读过,不细说了。

简单概括道德许可就是:有过好的行为,就会允许自己去做不好的事。这和拖延有什么关系?至少我所有的拖延现象,都可归因到道德许可:任何拖延行为之所以可以发生,那一定是因为你还有拖延的资本(客观的或主观的),正是这个资本(你认为是自己赢来的),为你的拖延行为提供了道德许可。

客观上,例如今天的事之所以可以留到明天做,那一定是你还有时间资本。而这个资本是我自己赢来的(拖延的人可以为自己找出一万条理由来证明这点),那我当然有权挥霍。

主观上,例如用心工作两小时,取得了一点小进步,接下来直接让自己放松(放纵)好几天。这个进步就是我赢得的资本,放松是我应得的奖励,就算是放纵,那我消耗的也是我赢来的资本。

限定时空

就我自己而言,当我明确找到拖延的症结是道德许可后,而且清楚地认识到道德许可是明显的自欺后,我是不愿意这样赤裸裸的自欺的。因此,直接从思想根源上克服了拖延现象。

如果你仅通过思想的改变无法克服拖延,“限定时空”将是一条十分有效的行为规范,尽管它可能会被一些人认为是废话。

做个比喻:一个高三学生,有张试卷要他做,他可以拖到明天,甚至拖到下个月,但如果这张试卷所在的时空是6月8日的高考考场,他还会拖延吗?也就说,只要你能想办法切断拖延资本,那拖延现象立马会得到改善。

限定时空只是一条规范,规范若不能被执行,那就没有任何意义。这条规范是给有心改变拖延却不知如何改变的人的一个有效建议,而对于无心改变的人,任何建议都没有用,毕竟对于那个高中生,他也可以选择交白卷,那他依附的就是另一个层次的资本了。

“限定时空”还有行动效率方面的引申含义,要配合“少即是多”去理解。

关于限定时空,以前写过一篇文章:战胜拖延症,换个角度行动,限定时空打破惯性

时间管理

如果你非要说时间无法管理,那可以用效率管理代替。我当然认为时间可以管理,但仍要指出,这个概念是和效率密切相关的:做好时间管理,可以大幅提高做事效率。

要事第一

要事第一 —— 我的时间管理CAS中毫无疑问的第一原则。做不到这点,时间管理也就没多大意义了,因为它可以直接决定工作效率和质量。

一定要注意,“忙碌不等于高效”,如果你忙的是无关紧要的事,就算再忙也和高效不沾边。它们之间本来没有任何必然联系,但“忙碌”却往往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“高效”的错觉,但愿你不会这样自欺。

刻意练习

刻意练习,随处可见的口号,不细说了。但这个概念对于知识管理而言很重要,因此放在元CAS中。

刻意练习,区别于重复练习,后者原地重复画同一个圈,前者绘制螺旋(这里又可以完全呼应v1版中的“鸡汤”了:同样的一年,少数人过了365天,而多数人将一天重复了365次。)。很明显,刻意练习也是实现螺旋(而非循环)的一个内在环节。

6

反思

元CAS知识管理范式 v3 元CAS 第8张

实践过程中,可以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,这些问题是反思完善当前系统的珍贵素材。但对于固定性思维的人,可能不会发现太多问题,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重复;即便发现了问题,可能也不会用来反思。

CAS的定义就是一个不断成长中的系统,显然需要用成长性思维来实践。“实践-反思”循环就是实现成长的内在动力和具体手段。在这第六大步“反思”阶段,元CAS提供了一套具体的反思范式,它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反思效率。

成果输出

输出是检验和巩固知识点的最好的反思之镜。

建立CAS

对知识管理而言,成果输出,可以理解为建立CAS的过程——要按建立规范知识系统的规则进行输出,而不是随意的日记式的记录(后者面向自己,只是略高于空想的极浅层反思,仍逃不脱自欺、自嗨陷阱;前者可以面向所有人,会促进深层次反思,分享后还能得到有效反馈)。

教即是学

简单来说,可以按教学标准及教学活动来进行成果输出,而这个过程本身是一种反思巩固的过程。这方面的具体方法,如“费曼学习法”就不错。

交流

仅仅输出,还只是自己单方面的反思,而与人交流带来的附加成果对于完善系统至关重要——来自别人的反馈。

每个人的认知都是极其有限的,必定会沦为坐井观天,井口大小不同而已;但上进的人是不会甘于停留于当前的固定井口的,与人交流是扩大井口的重要方式,它不只是扩大你的视野,还会纠正你原视野中的很多认知错误。

复盘

完成一个重要的任务或项目后,最好能抽出时间进行复盘。如果遇到很多问题,反思解决问题,完善系统;即便没有遇到任何问题就顺利完成,也可反思能否提高效率。

CAS检核清单

针对常用项目,从CAS中提取出一套检核清单,完成项目后,对着清单进行检核:你所认为的那些重要原则或目标等等,是否真的遵守或实现了。

还是那个思想,你觉得做得很完美?那先用你自己的标准检验一下。

不被执行的原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,如果你觉得某些原则能提高效率,那就在确保你应用了这些原则的情况下检验实际效果,有用的原则就保持,没用的就要完善,必须在这个动态过程中完善CAS。

错误

对于一个不愿自欺的人来说,错误是珍贵的,因为它能帮你认清现实。

错误是帮助成长的最直接的材料。小错误可以修正你的认知,大错误可以改变你的认知,一些关键错误有时甚至可以直接促成范式转移。

正如哥德尔哲学的核心观点——“世界的意义就在于事与愿违”。从错误中学习就是“我们不断努力克服事愿分离”的事实。

范式转移

突破舒适区

本质、目标、原则……CAS中的任一内容,都不是固定不变的,都是可发展的。

关于本质,有人会说,能变的还能叫本质?若抠定义,确实如此,但开篇已明确说过不要对“本质”一词抠定义,否则是无法谈本质的,因为你能列出的任何事物的本质都只是当前阶段你所认为的本质,可能过不久就会被你自己或他人推翻,发展出新的本质。重要的是这个发展的过程,纵观整个人类认知发展史,无不如此。

既然本质都是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发展的,那其他所有内容自然都是可发展、而且应当不断发展的。但在现实世界中,困难之处在于:由于惯性,人总是会习惯于停留在当前的舒适区内。舒适区,也就是当前很舒适的状态;突破舒适区,就意味着自我否定,否定当前的自己,这自然是痛苦的,但不经历这个痛苦,就无法实现成长。

回到CAS知识管理,CAS的核心动力就是在实践-反思循环中不断更新,以期实现螺旋式发展,若停止发展,那就不是CAS,而是原地转圈了。

范式转移

突破舒适区是范式转移的必要条件,而不是充分条件。每次突破舒适区都可以看作一次量变,但要发生范式转移这样的质变,一般需要长期的积累。但范式转移必须成为CAS反思阶段的一个具体目标。

范式转移这个概念来自哲学家库恩。不需要将这个词想得太复杂,字面上已经很好理解:从一个旧范式转移(在CAS知识管理角度,这个转移一般会是前进,但也不排除偶尔会是退后)到一个新范式。

例如我自己的阅读范式,经历过几次重要的范式转移:追求纸书→追求数量→追求质量→追求更高效的质量……,每个范式基本都持续了两年以上,越靠后的范式,在效率和收获上是远大于前面的。有机会会详细谈谈这几次范式转移,里面有很多值得思考的东西。

本文是元CAS理论总体概述的第三版,核心框架中比较成熟和重要的关键概念大部分都在这里了,还有很多重要的细分条目这里并未提及,待以后具体展开。

元CAS理论的前两版:

CAS系统思考法v2,两个核心螺旋

CAS系统思考法v1:让一切变得更高效9

本文地址:https://cas01.com/7701.html
公 众 号 :注意两个号的区别,小斯想专注于OneNote和思维导图等具体的知识管理软件的经验分享。(OneNote为主);cas01专注于知识管理理论及实践成果的分享。(知识管理理论及实践)。
温馨提示:本站发布的压缩包如需密码解压,若无特别说明,密码统一为:cas01.com
版权声明:本文为原创文章,版权归 小斯 所有,转载请保留出处。
NEXT:已经是最新一篇了

评论已关闭!